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台 > 正文
从田野里“长”出来的画家
2017年11月27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金黄的白蜡、湛蓝的天空、银白的盐碱地,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杨晓梅像往常一样,铺开画板,提起画笔,坐在羊群边,点染近山远黛,叠嶂重峦。

今年53岁的杨晓梅,是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幸福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这片土地里“生长”出的农民画家。就是这样一位农民的画作,曾经亮相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将中国大漆与土地的深情拥抱展示给全世界,获得观者一片惊艳。

“人活着总得做点和吃饭没关系的事”

“来了,快进来。”初见杨晓梅时,她正蹲在院子里掰玉米,黝黑的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一边掸着裤脚的泥土,一边向记者招手。如果不是院子一角堆放着画板和调色盘,让人很难将那些画作与杨晓梅联系起来。

走进杨晓梅家储藏室改成的小画室,屋子一角的旧式立柜是杨晓梅的宝贝,上百幅画作、三千幅剪纸,都在这个木柜里。

18岁那年,杨晓梅远嫁到平罗县。1986年,会剪纸的杨晓梅参加平罗县书画剪纸比赛,一下子被农民画吸引了。

“我想着我也能画。”幸运的杨晓梅得到了当地农民画前辈王家国指点,算是入了门,剩下的就靠自己钻研。这一“钻”就是30多年,节庆婚俗、四时流转,“想到啥就画啥。”杨晓梅在田间地头把蓝天白云画下来,也把农家人的自在画下来。

谈起杨晓梅的作品,和她相识20年的平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韩晓莉说:“晓梅的作品是从田野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夯实,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们叫她‘拙’。”

“现在不行了,最多画到晚上12点,年轻那会儿一画就是一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也不觉得累。”这么多年来,杨晓梅每天早上5点起床放羊、画画,9点回家做饭,10点到下午3点下地干活,晚上的时间留给家人和自己的画笔。

“人家放羊都背鞭子,我放羊背画板。”杨晓梅边说边笑。“那有没有人不理解您?”“有,咋没有?人家问我这图啥呢?我想,人活着总得做点和吃饭没关系的事,我的事就是画画。”

“每次静下心来画画,就仿佛有了精神支柱”

“这张叫《枸杞红》,是我最喜欢的。”杨晓梅坐在柜子前边翻边讲,只见四条金黄的枸杞田如四道照进窗棂的阳光,洒在画纸的对角线上;硕大密集的红枸杞,似熟透的苹果;三名农妇头戴蓝巾身穿绿衣,手舞足蹈,像庆祝丰收一样。“枸杞田为什么是黄的?”“农民画是随心所欲的,绿花也可以配红叶,黄色在这里更漂亮。”杨晓梅说。

“过去(上世纪90年代)最大的难处是画不起画,买个颜料就是二三十块钱,1996年我做种子生意赔了10万块钱,那时油盐酱醋都得找人借。为了还上赔的钱,我什么都干,曾经一天一车磷肥自己扛,肩上天天磨层皮,最后体重掉到80斤。”杨晓梅哽咽着说。

“白天没时间,我就每天夜里画,搬了一天磷肥,晚上画画手都抖。”杨晓梅说,放不下的画笔成为她前行的力量,“每次静下心来画画,就仿佛有了精神支柱,生活也不那么艰难了。”

丈夫安长孝说:“晓梅一说起画就像个孩子。”

将对土地的深情展示给全世界

平罗县农民画起源于清代,农民画匠在劳动之余,为庙宇、祠堂作画。如今历经百年,农民画家受到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

2010年,杨晓梅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民间绘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斩获不少国家级奖项。

“去年,我又遇到了‘新贵人’。”杨晓梅口中的“新贵人”是福建漆画艺术家江书荣。借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契机,她被选入“闽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开始接触新的艺术天地。

“我对漆过敏,手上起疙瘩,老是打喷嚏,那40天手套、口罩不敢离身,还要反复抹肥皂水。”杨晓梅说。

江书荣则告诉记者:“晓梅真拼,每天画漆画到深夜一两点,她的农民画质朴热烈,很适合转换成漆画。”果然,今年杨晓梅的漆画作品《收获》《邦布达归来》亮相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将中国大漆与土地的深情拥抱展示给全世界。

如今,杨晓梅不仅成了当地远近皆知的名人,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家里有百十来只羊,30多亩地,还有‘7个轮子’(一辆四轮车,一辆三轮车)。”

在杨晓梅的呼吁下,高庄乡成立了乡村艺术培训班,由她教授村民绘画剪纸,进行艺术扶贫。

31年来,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冬藏,杨晓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也将这片土地搬上画纸。“我和画相依为命,农民画已经画进我骨头里了。”杨晓梅说。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王腾

杨晓梅在院子里画新作品《瓜果飘香》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