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简快作文”教学的新创,是对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一大突破。采用这种方式教作文,使课堂教学由于全方位的调动带来了全方位的效应。
一、什么是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个学期大约20周,除了开展一些活动和期中、期末测试练习以外,一般教学时间能保证18周左右。按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要完成6~7次大作文的训练。因此,大作文一般隔周进行一次。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作文课在时间的安排上大都是两节课连排(每周都有)。但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具体使用这两节课的方式上,情形却大不一样:
1、两节课分上,中间休息。第一节讲方法或讲评上节课的作文,第二节做作文。不足:很多学生写不完,留待课下做,第二天交上来,结果带来增加课下负担和收交作业参差不齐的弊病。
2、有的老师在第一节课或作文课前先创设情境或先到实地观察,然后,第二节课再写作文。不足:一两次创设情境行,次次创设情境恐怕难度就大了,尤其是作文前先带学生实地观察,困难更大,不但时间不能保证,而且很不利于思维的专注。
3、两节课都写作文,中间休息。不足:作文训练是思维训练,中间休息结果造成思维中断;另外,由于两节课都写作文,时间充足,有些学生先写完,后续时间老师没法控制,又造成资源浪费和产生不安定因素的现象。
4、有的老师作文训练不在作文课上,为了拥有更多的课上时间和占有一定的课余时间的阵地,而把作文课的时间用来讲课文,作文让学生在课下自由完成,或定期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交来批阅。不足:不但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极不利于对学生限时作文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
5、还有的老师在非毕业年级时淡化作文教学,而在毕业时突击作文的训练和加大(加多)作文训练的程度(次数)。不足: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训练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这样不但不符合教学计划的安排,而且也不符合思维规律的要求,更不符合人一生成长的要求。
不一而足。
二、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困惑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比较单一。
首先,形式单一。无论它采取哪种方式,它就是一个,让学生写。写完就完事了,没写完接着写。这种单一的形式很难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很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过程,更谈不上合作探究,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作文“任务”。其次,内容单一。一次作文,你只能练写一种文体、一种内容,从头至尾不可能有所变化。内容的单一也使学生对作文课感到索然无味。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让人感到困惑。
1、学生不爱写,不爱上作文课,为什么?
2、学生上了9年或12年,提起作文来,仍然一脸茫然,为什么?
3、每次写作文,学生都凭着感觉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
4、拿着题目,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写不完一篇600字或800字的作文,为什么?
5、每次作文,老师都精批精改,可学生看都不看,也没长进,为什么?
6、这作文批改的作用究竟在哪里?想没想过其他方法?
7、每次作文,老师开会判,回家判,白天判,晚上判,加班加点判也判不完,有没有很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
8、作文展示课(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究竟怎么做?能不能在课上体现学生写作的过程?
……
三、“简快作文”教学的流程及其全方位调动
“简快作文”由于找到了作文的最简规律,也就是一般规律,因此,它的讲授比较简单精练,它的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简单明快。
两节连上,100分钟,中间不下课。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前20分钟老师讲授,讲写作方法或讲评作文或设置情境;接下来的40分钟学生写作文;再接下来的40分钟学生互动。
这处教学流程涉及到了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对课堂教学是全方位的调动。
首先,它调动了老师。前20分钟学生精力最好,注意力最集中。授课老师要利用这个时间充分“聒噪”,该说的一定说透,该讲的一定讲完,该煽情的一定煽到最佳。当学生注意力最佳状态马上要结束的时候,老师的讲授也便戛然而止。
其次,它调动了学生。老师讲授是“导”,是营造氛围。老师的讲授一结束,便布置题目,宣布倒计时开始。这时,学生便马上进入一种竞技的写作状态,虽然“听”的兴奋点下去了,但是另一种兴奋点产生了。这40分钟,学生你争我赶,思维活动高度运转。可以说,学生的注意力又进入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静的活跃(因为真正的写作训练是在专心致志的情形下进行的),但这静绝不是死水一潭。我们可以在学生专注的写作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潜流在涌动,感受到一种自己和自己“较真”的“你死我活”的“拼杀”。这是写作文的一种最高境界的调动。
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写得快,有的写得慢,尤其是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有的很快就写完了。那么,写完的就可以举手(一切都是无言的行动,也不要下座位)。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写完的作文拿起,迅速在作文本上记录时间和字数(用300或400字一页的稿纸训练好计算),然后,把这本作文传给第二个举手的学生进行互评,同时,把第二个学生的作文拿起来,记录时间和字数,再把它传给第三个学生(如果第三个学生还未举手,可以把它传给第一个学生)。以此传下去,便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充分交叉的互阅、互评、互动的“一条龙”。这“一条龙”便掀起了作文课的又一个新高潮,它由刚才的“静的活跃”转到了“动的活跃”。学生不但读(有的能读到6~7篇别人的作文),而且写(有的能给6~7人的作文写评语);不但记叙(如练写记叙文),而且议论(评语本身就是议论性的文字)……自己读写是自主探究,互传互阅是合作探究(因为每次对他人作文的评阅都是建立在他人评阅的基础上的)……如此交叉层叠,实属壮观景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的后续时间是浪费的,每个人的课上时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能力强的多干,能力次一点的少干,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互评接近尾声,每个学生将评阅好的作文就近传给作者本人,这时下课铃声也响了,另外一种景象又产生了:没有拿到作文的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寻找自己的作文,拿到作文的则是情绪激动地找给自己写评语的同学“理论”,没有“理论”清的,又满腹“委屈”地回家写自评。于是,这“调动”由书面延伸到了口头,由课上延伸到了课下,由学校延伸到了家庭,由动“感”延伸到了动“情”……
真是“全方位”的教学,“全方位”的调动啊!
四、“简快作文”教学的全方位效应
全方位调动带来了全方位的效应。
1、思维效应。思维活动密度之高,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作文训练实质上是思维训练,思维经常在这种状态下训练,作文水平的提高自然不同以往。
2、竞技效应。学生进入这种训练,马上就进入一种竞技状态。进入竞技状态,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潜流效应。写作文需要安静,当高度入静的时候,灵感就会源源不绝地涌来。学生都能入静,并能在入静的时候涌动澎湃的潜流,实在难能可贵。
4、合作效应。互评时,学生不但爱看对方的文,还爱看别人的评,互相传看交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动态的层叠的合作探究的网,其合作效应非常明显。
5、兴奋效应。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学习,需要一种积极状态。兴奋,正是浑身的细胞都处于积极状态的体现。
6、课下效应。由于有了好多人的评语,因此课下又展开了讨论,被说好的,偷偷乐;被说不好的,要找对方理论。三人一堆,五人一簇,论战激烈。这口头作文,实在是意外收获。
7、家庭效应。课下没有“发泄”完,回家还要写自评,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甚至逐条评述各评语的优劣,有时自评比原文写的字数还多。这更是一个意外收获。
8、期盼效应。每次写完以后,学生都期盼着下次作文课的到来。这也是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所不曾有的情况。
总之,这种最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作文课堂的互动模式,其学生兴趣之浓厚,情绪之高涨,参与之主动,互动之热烈,兴奋之异常,思维之积极,效应之突出,都达到了空前的境界。一节课里,导、听、作、评、改一体,记叙、议论、说明一体,共性、个性一体,动静一体,课上、课下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一体,全都兼顾到了。其容量之大,也前所未有。这种训练,其好处不仅仅是体现在一次作文课上,而且对人的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五、口号:课上任务课上完;情结:大众化平民化
这种“简快作文”教学的全方位独创,还有两大特点。
首先,它课上任务课上完,一切活动全部在课上完成,绝不放在课下。这样,作文课从真正意义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其次,其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也许它不可能成为精品课,却能够成为人人都能学的大众化的课,平民化的课。它简单而不粗糙,易学效果还好。谁一看都觉得自己做过,但仔细想又似乎谁都没做到。大简单正蕴含着大智慧,但大智慧又让人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具备。总而言之,它不让人感到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可远观而不可近学焉!而是,谁一看谁一听都跃跃欲试,都会说,这是什么呀,我——也——会!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翟暾)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