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我们知道,秦代专任法家,太过酷烈,结果二世而亡。汉代以后汲取秦代教训,援儒入法,用儒家的礼制改造了法家的政治结构,成功地实现了儒法互用。其实,早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就已经成功地贯彻了儒法互用,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除变法图强,增强国家的硬实力之外(参见赵士林:魏国为何能成为战国第一霸?丨学术剧15.1),魏文侯还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他借重的主要是儒家的智慧。
一、尊儒敬贤,令魏文侯得到几位大儒支持
我们先从《战国策》的一段故事讲起。
《战国策》第268章记载了“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的故事:
文侯和田子方一边饮酒,一边听音乐。文侯听着听着就发议论了,“钟的声音不对,不和谐,左边的音太高了。”
田子方笑了笑。
文侯问:“您笑什么?”
田子方答道:“我听说,英明的国君关心的是政事,不英明的国君关心的是音乐。现在您对音乐这样精通,我担心您对政事搞不清楚啊!”
文侯听了立刻说:“说得好啊!敬听您的教导。”
田子方 黄永玉作
那么,这位田子方何许人也?他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吕氏春秋》甚至把他和老子相提并论。魏文侯对他非常尊重。《史记》上记载了田子方和魏国太子的一段逸事。一次,太子驾车在路上遇到田子方,出于对父亲老师的敬重,太子立刻避让于路旁,并下车向田子方敬礼。但是田子方竟然坐在车上傲然而过,不予回礼。太子十分气愤,心想:你田子方论身份也不过就是个门客,竟敢对我太子如此无礼?于是大声喝问田子方:“你回答我,是富贵者有资格傲慢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傲慢?”
田子方望了望气得满脸通红的太子,不卑不亢地回答:“真正有资格傲慢,可以摆架子瞧不起人的,只能是贫贱者。富贵者怎么敢傲慢呢?”
这个回答太出人意外,太子不由瞪大双眼追问:“为什么?”
田子方还是不卑不亢地接着说:“国君如果傲慢待人,就会失去人心,失去人心,国家就危险了;大夫如果傲慢待人,就会失去支持,家臣作乱,祖业就完蛋了。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反观贫贱者呢,无家无业,四海飘泊,主张不被用,处境不顺心,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他离开不顺心的地方,就像脱掉一双不跟脚的鞋一样。贫贱者难道还怕失去贫贱不成?”太子一听傻眼了!
田子方就是这样一位蔑视权贵,直言敢谏也能言善辩的大儒。其实深究一下,田子方对文侯的批评未必有道理。孔子就十分喜欢听音乐,《论语》甚至说“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到韶乐这么美的音乐,几个月吃肉都没滋味,现在哪有这种音乐发烧友?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还专门记载文侯向子夏讨教音乐的问题。文侯老老实实地承认,听古乐这种教化之乐强打精神,唯恐躺那儿睡着了,听靡靡之音就不知疲倦。子夏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文侯就端正自己的审美趣味,培养了对古乐的兴趣。
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局部)——在齐闻韶
因此文侯听音乐未必是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是要有利于教化。但是面对田子方劈头盖脑一顿上纲上线,文侯却不做辩解,而是虚心讨教,对大儒的敬重,跃然纸上。
过了很多年,文侯的孙子魏瑩当了国君,也就是魏惠王。孟子曾经和这位惠王有个著名对话,对话中,孟子教导惠王说,不是反对君王享受快乐,享受快乐,要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你在那儿穷奢极欲,花天酒地,声色犬马,这边百姓啼饥号寒,怨声载道,那样你的快乐恐怕也很难持久了。
除了音乐之外 ,魏文侯还曾拜子夏为师学习治国之道,“文侯受子夏经艺”(《史记·魏世家》)。说起子夏,可是大名鼎鼎。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孔子弟子很多,史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又有最优秀的十位,被称为“孔门十哲”,子夏就位列其中。子夏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孔子思想。他主动地适应时代变化,调整了儒家的关注重心,谈仁说义之外,还特别重视经世致用,致力于培养富国强兵的实用型人才。在子夏的弟子中,甚至出现了法家和纵横家的影子。李悝、吴起、商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子夏的影响。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实现了儒家为王者师的梦想。说起来,真正圆了这个梦的,空前绝后,也只有子夏一位,连孔子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是魏文侯帮助儒家圆了一次梦。
《史记》接着介绍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这是说文侯非常敬重段干木,每次经过段干木家,都恭敬地站起来手扶车前的横木向段干木的家行注目礼。求贤若渴,跃然纸上。
郝段寨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县城东南14.7公里处,清光绪十三年,村重修五圣堂庙掘出一石碑,上刻有“段干木故里”五字。
段干木也是著名的大儒。说起来这位大儒不仅有儒家气象,还有道家风骨。文侯多次请他出山,都被他谢绝。
《吕氏春秋》记载了魏文侯对段干木和他的丞相翟璜的比较。一次,魏文侯会见段干木,肃立谈话,站累了都不敢坐下来休息。原话是“立倦不敢息”。见到翟璜呢,随便地坐在堂前和翟璜谈话。翟璜看文侯对段干木那么尊重,对自己却很随意,未免不满。文侯见他有意见,就对他说了,段干木,给他官他不做,给他俸禄他不要。你呢?要当官让你做了丞相,要待遇你拿最高工资。一面享受着我的赏赐,一面又埋怨我无礼,这不是让我太为难了吗?
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被称为“河东三贤”,魏文侯或拜为师,或礼敬有加,在这三位大儒的影响下,魏国代替鲁国成了战国前期的天下文化中心。
二、身体力行,培育软实力从我做起
魏文侯对儒家的敬重不是偶然的,他自己就是一位颇有儒风、诚实守信的君子。
《战国策》第267章记载,一次文侯和下面一位主管山林的官员约好时间打猎,主管山林的官员官名叫“虞人”,相当于今天的林业局局长。到了这天,文侯喝酒兴致正高,天又下着雨,但他还是起身赴约。身边人问:“喝酒喝得这样高兴,外面又下着雨,你这是要去哪儿呢?”
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好今天打猎,虽然喝酒喝得兴致正浓,外面还下着雨,也不能不如期赴约啊!”
于是文侯如期赴约,亲自告诉虞人下雨取消打猎计划。
《战国策》由此评论,魏国因此而强大。
考虑到战国的时代风气,文侯的守信就更加难能可贵。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曾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代还讲礼义,重信用,到了战国时代,根本不知礼和信是什么东西了,背信弃义倒成了家常便饭。那是一个道德底线崩溃的时代。魏文侯显然是个例外。因此,《史记·儒林传》曾专门指出战国那个时代,诸侯都迷信武力,只有魏文侯是儒学的铁杆粉丝(“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最能体现魏文侯儒家精神的是他对国家赋税的态度。据《通典》记载:魏国有一年国家赋税比往年成倍增加,有人向文候表示祝贺。文侯却说:“户口没有增加,赋税却成倍增加,显然就是百姓的赋税负担加重了。贪求赋税而不爱惜百姓,就好比不爱皮而爱其毛,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啊!
魏文侯主动遏制贪欲,自觉地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典型的儒家治国理念。
《孔子》历史组画之一《孔子传乐子夏图》(作者:郭德福)
魏文侯有计划地发挥儒家的作用,培育魏国的软实力。吞并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后,他立刻请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儒到这个地区讲学,由此形成了儒学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魏文侯重儒形成了战国学术文化的酝酿期,所谓西河学派,就是这个酝酿期结出的硕果。
可不要小看儒家培育的软实力。魏文侯尊师礼敬子夏等大儒,培育了魏国良好的社会风气,民众对魏国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对巩固魏国的国防,发挥了重大作用。《史记》曾经披露,秦国想讨伐魏国,但有人劝秦王说:魏文侯礼敬贤人,魏国的民众都说他是位仁君,上上下下和谐团结,这样的国家,不能惹他呀!(“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就连虎狼之国秦国都这样看,魏文侯的威信可说是如日中天。
大刀阔斧地发挥法家智慧变法图强,同时身体力行地发挥儒家智慧培育软实力,魏文侯又是中国历史上儒法互用第一人。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赵士林)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