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全国著名写作理论家、黑龙江省写作协会副会长、原黑龙江省阿城农垦师专副校长常青同志,以其丰硕成果的学术成果告诉我们,成功来自辛勤的耕耘,来自锲而不舍的追求。
1927年,常青同志生于河南省栾川县一个山区农村,世代都是贫苦农民。当他还在十来岁的孩提时代,就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放牛鞭。早上赶着牛上山,牛吃着草,他还得为牛割一捆下午吃的草。割完草,马上找块向阳坡,一面让太阳光晒干露水打湿的裤管,一面背诵老师布置的课文。
偏僻的山村小学,除了课本,很难找到书读。一次他遇到一个卖辣椒面的人,用半本《红楼梦》当包装纸,他看了一眼,被纸上的语言惊呆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书,于是,他把用过的所有作业本抱出来哀求,换回了半本《红楼梦》。他读了又读,直到把这半本《红楼梦》背诵下来。
初中三年级,一个后来铸成他冤案的关键人物出现在他面前。这个人是语文老师,对他这个出身贫寒的学生刻苦好学非常赏识。一天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捅破了窗户纸轻喊“老师,快躲一躲,有人抓你来了”。老师闻讯,跑出了教室,朝着厕所方向跑去,一道墙挡住了去路,正束手无策,他跑到跟前,对老师说:“这墙不高,你就踩着我肩膀翻过去。”就这样,他帮助老师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捕……
一晃三年过去了。常青高中毕业后,只报考西北师范大学,不图别的,就为了师大有助学金。他是用秫秸绑着一个墨水瓶进的考场。发榜时,他名列前茅,却犯了愁。原来当时陇海铁路因解放战争的炮火而切断,要坐飞机才能报到,他没钱买飞机票……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三个同学把他架回了大车店。
正一筹莫展,常青意外地遇见了三年前翻墙而过的老师——穿一身国民党军队的制服。师生相遇,格外亲热。老师得知他的困境,安慰道:“年纪轻轻的,有啥犯愁的?人生在世,不就是一天吃一斤面吗?走,上老师家住去,保管有你们吃的,到时候送你们回家。”他没回老家。因为陈谢大军解放了洛阳城。远在开封的他,听说洛阳城一片喜庆,还贴出了北方大学的招生告示。他和同学们兴奋极了:共产党办的这座大学管吃管住,还发津贴费,校长是有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这样,他跋涉数百里,穿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进了北方大学。
1948年,年仅21岁的常青带着对革命的无限向往和激情,从蒋管区跑到解放区,后考入华北大学,不久投笔从戎,参加了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入伍后,每月发二角六分的津贴费,除了买五分钱的盐面刷牙外,把钱积攒起来买书。买的多了,整理内务时无处放,只好把心爱的几本揣在胸襟里,扎上皮带。不料在一次军训“卧倒”中,前襟纽扣掉了,于是几本小书从胸襟中鱼贯而出,引起了全场惊喜的笑声!从此,“别人肚子里生儿子,常青肚子里生书”成了笑谈。
1950年,常青调任华北军区第二高级步校从事文化教育工作。1953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号召几百万解放军“向文化进军”,当时作为训练参谋的他,被无数驰骋疆场而目不识丁的战友们感动了。一个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英雄说:“我一个人经受了敌人三次炮轰,抱着机枪,用数千发子弹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坚守一个血淋淋的山头,直到来了援兵。但我却写不出来豆腐块那么大的一篇文章。”一个步兵团长说:“面对敌人我会进攻、会包围,还会快速奔袭……但面对作文,我只会抓耳挠腮,哀声叹气。”一个骑兵旅长说:“:我只能指挥千军万马,奔腾冲杀,但却指挥不了蛤蟆蝌蚪(标点符号)和喔、吗、呀、哈”。用拼音教学达到速成识字后继续提高遇到了困难,他寝食不安。如按常规教学,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高小毕业水平,必须另辟“速成”之路。常青认真研究了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在写作方面具有的特点,注重联系实际,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以“我写我”为核心的“速成写作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写作热情,出现了一批工农作家。这一经验很快就被推广到全军、全国。
1952年12月,原华北军区通令嘉奖了常青。并给他提前晋级,记特等功一次,《人民日报》头版还介绍了“速成法”,并刊登了他的照片。在中南海,他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立功喜报传到老家,老乡们唱大戏三天,以示庆祝。《新名词辞典》收录了他的事迹。《速成写作法》出版后,被西园寺公一先生译为日文,在日本《文学之友》专辑发表。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常青以饱满的热情攀登新的高峰时,一场政治风暴向他袭来。1955年肃反,一位曾介绍他到解放区的地下工作者被错定为特务分子,于是顺藤摸瓜,常青也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当时念其有功,按内部矛盾处理,1958年由首都部队转业到北大荒。面对挫折常青表示:“我要把消极的人生变为进取的人生,积极的人生。”他当了五年农工后,又来到金沙农场中学(今天的八五五农场一中)任语文教师。
走上讲台后,常青发现作文课缺少生气,学生感到:“写作课像撞钟,天天敲,一个声。”他又萌发了“速成”的想法,但若仍用“我写我”的方法显然不适用,因为教学对象已不是当年“生活丰富经历多,苦辣酸甜都尝过”的供暖出身战士,应另觅新路。于是,他带着问题教学,凭着热情探索,写作教学也有了新的起色,学生开始有文章在报上发表。在教学实践中,常青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因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 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从此阅读名家名著时,从中找出刻划社会、描写自然等方面的范例,他发现可以从“形声色味触”五觉开始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延伸,这是“分格教学法”研究的最初阶段。
正在常青潜心研究分格写作理论的时候,“文革”的阴云笼罩了他的生活之路。他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黑作家”,那些进行了理论研究的材料也成了“没有阶级观点的黑材料”。直至1975年初,在造反派的监听下,常青又一次走上了讲台。可当“四人帮”返回潮开始后,他又被当作“回潮的急先锋”而被迫离开了课堂。在学生眼泪相送下,他拿着珍贵的试验材料,一步一回头地迈出了学校的大门,背后却传来了一个刺耳的声言:“常青是教育战线永远被枪毙的人了。”当常青被送至生产队进行劳动改造时,老支书敖伯林说:“别人整你,我却要保护你,这是党的一贯政策。”安排他去远离生产队的果园打更。失去了讲台和学生,他就用分格法写小说,尝试那已初具轮廓的写作理论。夜晚他在果园忠实地巡夜,白天在草屋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随时还可能被批斗。8个月,三易其稿,37万字描写1900年的中俄战争的长篇小说《三色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1977年,当牡丹江农场管理局成立农垦师范学校时,局政治部陈主任代表局党委亲自请常青到师校担任教学工作,不久常青任中文科主任。当他站到讲台上时,仿佛使他郁积了多年的感情得以喷发。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余年中,把平生积累的点滴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最初三个月,他是中文系唯一的老师,每周18节课,他讲作文、文学史、作品分析……而手头资料只有一本字典。他针对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的现状,把对学生的关怀融铸在对写作教学法的更深入的思考中。在课堂上,他开始正式试验“写作基本功训练分格教学法”。“格”是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计量单位,他由格素、格量和格序三部分组成,常青认为:“只有当写作知识、技能的复杂因素呈现出清晰的实体,鲜明的轮廓和具体的数据时,人们才能迅速地了解它,学习它。”围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等能力,他整理出200多个“格”,使学生经过训练由入格、及格、合格、满格、达到破格,这五格分别标志着在训练中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个教学法的效果显著。1979年农垦部主持的全国四大垦区师范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师范学校召开,会后在全国十二省(区)农垦系统中学推广了他的经验。1979年第三期《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将他选为封面人物,并有文章专门介绍。1980年8月,常青参加了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国语文教研会,他的发言引起了京津沪等地的重视,各地纷纷索要资料,邀请讲课。1981年3月16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虎林访常青》一文,全国先后有27个刊物介绍了他的“分格法”,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写作教学法,“格”的称呼本身就表现出民族的文化特征。上海华东师大在讲写作流派时把他列为一派,《河南教育》则称之为“格格派”,有的省还编了分格法教材。《分格教学法》也随着在全国试行和推广。
1983年,常青组建了黑龙江省农垦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以其高水平的授课和工作热情,赢得了师生的普遍尊重。同时,他把写作理论的研究伸向一个更深的领域,开始主意“思维与想象”的问题。常青感到,写作智力的核心是写作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想象又是写作思维的核心,只有注意到想象的才能,写作教学才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把七八年时间研究的结果写成《扣开想象之门》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发行。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1986年全国写作学会的刊物《写作》发表了他的《论分格写作法》,同年为辅导退休老干部“自传体”文学的写作,又撰写了25万字的《老年速成写作》教材,由《退休生活》杂志连载。1987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速成分格写作法》。1998年,又由中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老作家魏巍同志题写书名的《分格作文法》,小学分格训练受到了教育界高度重视,因为他推开了作文教学科学化的大门。后来,他被编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写作理论家》一书,被选入《黑龙江当代名人词典》。领导和同志们还给了他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农垦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由中文系主任晋升为副校长,并获得了国家终身特殊贡献津贴的殊荣。
常青作品《三色水》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赵国春)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