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刘东华,这位起步于《经济日报》社,先后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总编辑、社长的媒体人,成为转型互联网创业较早的那一批。
1999年是关键的一年,那年有两件事刺激了刘东华。
刘东华去拜访美国《财富》杂志的总编辑,对方说了一句话,“全球500强的CEO大部分是我的朋友,但如果我离开这个办公室、这个位子,明天他们就会把我的电话号码扔掉。”这句话给刘东华非常大的触动,他当时马上联想到自己,如果他离开《中国企业家》,他们会不会把他的电话号码扔掉?“我跟他们的关系、我带给他们的价值,仅仅是因为我的位置,还是我这个人在用全部的生命去理解他,我当时在思考。”刘东华对记者说。
也是那一年,刘东华看着新浪和搜狐“打”得不亦乐乎,内心却在思考:他们显然在价值链的更高端,他们吃百家饭,我们创造价值,他们实现价值,我们实际上在为他们打工,却没有办法不跟他们合作,我们生产的好东西,还得靠他们推向世界。
那时的刘东华非常不服气,还跟张朝阳说,如果中国的媒体改革能够早一天到来,我仍然有信心,用内容来整合渠道。“当时我们还是骄傲,觉得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
事实上呢?中国的媒体改革迟迟不能到来,而互联网却在一直往前“奔”。
刘东华从1999年开始酝酿,到2011年创立正和岛,他并不认为这12年时间是蹉跎,相反,他是被企业家不断生长的需求,一路追到正和岛的。
只是,他何以放弃自己的局级干部身份?又何以让柳传志、马云、王健林等大佬为他站台?与刘东华的对话,对我们更好的理解企业家这个群体,颇有助益。
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
对话刘东华
传统媒体的那套不行了
记者:你多次提到企业家的“需求”。
刘东华:是的,需求,你要认真地把这个需求“吃透”。过去满足企业家需求的方式就那么几种:媒体、基于媒体的活动、基于媒体的评价、基于媒体的圈子……无非就这些。但后来,互联网时代开始了。
记者:正和岛是2011年创办的,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是2000年前后的事,这个想法酝酿了10年?
刘东华:“正和岛”这个名字是2011年才有的,但在这之前,我们从1999年就开始想这件事了。想法、趋势和需求,都是不断显现出来的,不断地提醒我们传统媒体肯定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原来那套不行了。
记者:这两年有关“传统媒体入冬”的说法不绝于耳,你的转型算早的,是因为当时领悟到什么?
刘东华:传统媒体人原来特别骄傲的地方就是我们是一个内容的生产者、思想的生产者,但互联网时代开启后,突然发现信息大爆炸,信息成了垃圾。即便再增加一点我们自认为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也不过是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之一粟。
记者:当时企业家表现出来的需求是什么?
刘东华:当时我看到了这种需求,如何帮助这群时间最稀缺的人,提炼、加工他们最需要的、针对性最强的、价值浓度最高的信息。生产和选择、加工,这是两件事,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也是。之前只有创造价值,没有实现价值的概念,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客户真正需要的,其实并不确定。市场经济加互联网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时代,过去我们认为“我最牛,我写什么,谁不看是他傻”,实际上不是人家傻,而是人家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当时的另一个动因是因为恐惧而敏感。我不懂互联网,害怕它就会对它特别敏感,发现它必将席卷一切,为了不让自己被边缘化,我只能选择面对。
我注意到当时有一批成功企业家,他们也以为互联网不重要,有需要就让秘书帮着处理一下。但因为我已经断定谁都无法回避互联网,于是我看到另一个需求:有没有一个相对安全、舒服的港湾,这里的每个人不用担心被误伤,不用担心有人不懂他、不理解他,同时又有彼此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说你精神可嘉,觉得你是傻瓜
记者:那时有没有企业大佬刺激你?或者说你的这些想法有没有得到这些人的积极响应?
刘东华:没有。王石算是对新东西最敏感的,他也不认同。我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话,他说,东华你看看,国内外的传统媒体负责人,有没有一个做互联网做成功的?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你就把传统媒体做好了就行了,就不要再想别的了。
记者:柳传志怎么说?
刘东华:那个时候我都没跟他沟通。后来我正式辞职做正和岛的时候和这帮老朋友聊,大家都觉得这个大逻辑(方向)是存在的,就是能不能落地,包括能不能挣钱,能不能找到商业模式。
我记得当时跟李书福说,李书福听了之后说:不行,听不懂。因为他是我的老朋友,我就跟他开玩笑,我说你想想,当年你刚起步,那些最聪明的民营企业家对你的最高评价是说你精神可嘉,其实说不定内心觉得你是傻瓜,当时大家认为做汽车没有30万的基本规模根本不可能挣钱,你做汽车都没人懂你,我现在做这个,你不懂很正常,如果连你都懂天下就没人不懂了。做实业的和互联网隔得太远。
记者:于是就准备了10年?
刘东华:这10年在打基础,同时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我对中国企业家杂志有太深的感情,一直不肯放弃改革改制的希望。不过正和岛的创业与我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工作都是为企业家服务。所以我一直在说,我是被“追来追去”追到正和岛的。信任我的企业家越来越多,越信任,对我的需求就越高,他们会把需求向我提出,我唯有不断满足他们。
记者:这个平台就没有办法在传统媒体落地吗?
刘东华:你会不断发现你原来事情做得再好,却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对企业家也没有那么大的黏性,你就会想新的方式是什么。互联网所需要的治理结构,怎么可能在一个传统的体制内诞生呢?
记者:一开始就想做今天这样的一个平台?
刘东华:也不是。一方面我在用心做认为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我看到的潮流和趋势在生长新的需求,两者会推波助澜。比如最早我只想为企业家订制一个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终端,后来发现这根本用不着我去做,苹果、三星已经把你需要的东西全做完了。所以最先我只想着帮他们挑选信息,然后搞一个社区,但并没有网络社交的概念,也没有O2O的概念,这些都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准备好的。
企业家都是带娃赶路的娘
记者:这些企业家都不理解你,最后怎么都陪你玩了呢?
刘东华:这个“陪我玩”得两说,有些是给你站台,还有相当一批成为了投资人。我想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他觉得你这么多年来,你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以及做事方式是靠谱的;二是多年来凡是你认真做的事,结果都是好的,彼此的信任在累积。
记者:这点我深以为然,从我接触的企业家来看,他们多是务实的,合作必须明确告诉他们你能得到什么,所以我相信你能做这个事绝不是单靠人情。
刘东华:任何人都离不开人性和人心。中国企业家群体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付出最多,活得最惨的,创业基本上都是死去活来的过程。所以你必须发自内心地懂他们,其实给他们什么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你真的懂他、欣赏他、尊重他。具体到媒体人的工作,就是发挥你工作的优势,把你对他的懂、欣赏和尊敬,努力变成整个社会,变成更多人的懂、欣赏和尊敬。这样他会觉得特别宝贵你知道吗?
记者:所以这个时候满足他反而是第二位的?
刘东华:事实上你满足得不好他也不太在乎。他们通常会当自己的事似的对我说,东华,这个事你可以做得更好……他对你不会那么苛责。
我还记得多年前当面和他们开玩笑,我说帮助中国企业家杂志就是帮助你们自己。当时我说:我一个穷人为什么要为你们一帮富人?只是为了让你们更富吗?我有毛病啊?在我眼里你们都是群给社会拉磨的驴子,我是想办法怎么让你们拉得高兴一点儿。当然,比较好听和温情的说法,我说企业家都是带着一群孩子赶路的母亲。而且这个社会环境经常会很恶劣,到处都是流氓和狼,这个妈妈多难啊。
记者:你是这么理解这些企业家的?
刘东华:我有一个观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形势最好的时期,企业家和政治家之间是最默契的,把中华大地上企业家精神释放出来了,邓小平就鼓励大家试错。我是不同意企业家的“原罪”说的,我认为那是“原功”,他们率先打破束缚,冒着风险往前跑,怎么就成了原罪了?
记者:之后1992年又有一个下海潮。
刘东华:如果说第一批下海的是离地面最近的、在体制内最没有地位的,从而率先走上市场,他们后来发现一旦满足市场,得到的回报之大就像洪水猛兽,迅速把他们吞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能力和素质跟不上自身财富增长的人。但92派就不一样了,他的层次、眼界、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不一样,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企业界,如冯仑、陈东升等人。
2000年前,互联网这批新生代企业家开始崛起,他们不需要潜规则,对于传统的东西依赖也较少,就是健康阳光、拥抱未来的一批企业家就诞生了。
记者:据你观察,目前企业家群体最关心什么?
刘东华: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普遍比较振奋,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记者:是因为高压反腐吗?
刘东华:没有人愿意行贿,尊严也不要,脸也不要的。但反腐短期内对经济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真正的关键是能否一手反腐,一手改革。
现在的反腐实际上是一种对常识的回归,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要太过分,你过分了有一天一定会算帐的,现在就是让大家要有敬畏,对规律、对做人做事基本的东西,任何情况下你都要敬畏。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安之)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