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台 > 正文
一位省城名医的“下乡”记
2016年9月9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昨日,在海宁市长安镇一家医院的内镜中心,身披白大褂的阮洪军正为接踵而至的病人做着内镜检查。

2011年4月受命“下乡”,阮洪军来到了海宁这家医院。在此之前,这位颇有名气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一直在人满为患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日夜忙碌,来自全国天南海北的患者找到那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来到新环境已经5年多了,每次看到医院门头上的两块招牌,阮洪军都会会心一笑:一块是海宁市中心医院(原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块则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

改革故事

出任“新角色”,人到心也到

2011年4月,海宁市政府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当年4月17日这一天,46岁的阮洪军带着简单行李,随专家团队来到海宁长安,这是他第一次来海宁。此时,他的身份已经转变为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

到达目的地,陈旧狭小的院区首先映入眼帘,在初步了解了这家镇上小医院的基本情况后,出任“新角色”的阮洪军有些迷茫,还有些焦虑。

内科仅一名副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还有两名由乡村医师转型来的“老医生”,其余都是低年资的住院医师,病区仅54张床位,内镜室仅一套使用了近30年的胃肠镜,视野模糊不清,只有一名兼职医生会操作,每月检查仅20例左右。

那时候,政策还不明朗,更没有“双下沉,两提升”的概念,但上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院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帮扶的方向是明确的。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盘难下的棋,阮洪军默默给自己打气,督促自己做到人到心也到。

当务之急,阮洪军就近租了间房住下来,开始与当地医护人员融合到一起,作为专家指导工作的同时,还作为普通医生顶岗工作,随叫随到。

一边工作,一边思考,阮洪军默默勾画着心里的蓝图。结合自己消化内科专业的特长和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他决定以发展消化内镜为突破口。

尽管资金匮乏,但他还是说服了医院投巨资购买了先进的奥林巴林-260内镜系统,并借用了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闲置的高频电发生仪。从此,患者可以当天就诊,当天胃肠镜检查,如果发现胃肠息肉等病变,还可以立即得到内镜下切除治疗。

师傅带徒弟,队伍迅速成长

虽然身在故乡,工作稳定,生活安逸,但那时候的魏夫荣却心系着外面更大的世界,“即使海宁市里或者临平更大一点的医院也比这里好一点。”在刚毕业的几年,这个年轻人心里经常冒出这样的念头。

阮洪军来的时候,28岁的魏夫荣已经在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3年了,当时他正在浙二医院进修。医院转型发展,组建团队,需要人才。一腔热血的阮洪军马上给魏夫荣打去了电话。

“要不你回来吧,你那边学的东西,我这里都有。回来的话,人多一些,还能把科室发展得更快一点。”听到这番话,魏夫荣很激动,硬生生终止了1年的进修期,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从此,阮洪军就成了魏夫荣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学。2013年,刚升上中级职称的魏夫荣,在师傅的指导下,第一次进行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他很清楚,凭年纪和资历,在大医院里肯定轮不到自己来操刀。

“诊断明确、操作典型的病例,阮主任让我来操作,他在旁边教导,告诉我应该注意什么,这对于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魏夫荣说道。

像他这样年纪的医生,有上级医院的专家带着,教他们专业技术,这些人在思想上就安定了,出去的心也收起来了,现在医院发展越来越好,让他们走也不肯走了。

如今,魏夫荣能熟练地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治疗,并成长为海宁市中心医院内二病区主任、医教科副科长。即使有一天,师傅回到了省人民医院,他也能扛起医院消化内科的大旗。

走村串户,用口碑留住患者

都说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过去,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们不受“老师们”的青睐。患者一旦有点毛病,就到杭州、上海等大医院去了。

“设备差、知名度也差,一个星期只有六七个做肠胃镜的病人。”“初来乍到”的阮洪军在更新设备的同时,开始想方设法留住病人。

为了争取当地百姓的信任,改变他们第一时间到大医院就诊的习惯,阮洪军经常带领团队下乡,医疗资源下沉到底,定期到周边卫生院查房、开设门诊、举办讲座,走村串户,组织义诊,为当地群众答疑解惑、提供医疗帮助。

抱着一个病人是一颗种子的理念,这个团队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例犹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来内镜中心做检查的病人也翻倍增长,一个星期就有六七十人。

“要在以前,早就去杭州了,现在这里的技术、条件都好了,还有专家,到这里不是更方便吗?”不久前刚进行了手术的患者陈振杰来医院复查,他说:“在杭州看病,手术要排一两个月的队,这里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即使做不了的,也会很快转到省人民医院手术,再回来康复,我自己就是这样的。”

几年下来,医院的品牌打响了,规模也越来越大。2015年,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名为海宁市中心医院,医院整体搬迁,面貌焕然一新,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到7万平方米,业务量从2011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1.42亿元,其中主要是手术量和住院人次的增长。

每当听到患者说“我来找杭州的阮医师看病”,阮洪军说他更有动力干下去了。愿意为基层医院的建设出力,他从最初的“要我下沉”的角色转变为“我要下沉”。

改革·印记

“以‘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为目标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嘉兴市卫计委副主任王国芬说。

“双下沉”工作最终是为了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让群众足不出镇就可以享受到上级医疗专家的诊治,从供给侧的角度看,进一步提升县级及以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本地医疗服务水平跨越式发展。

自2013年启动至今,我市已实现两个资源下沉全覆盖,6家省级医院下沉5个县(市)医院全覆盖、4家市级医院和10家市(县)级医院下沉79家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平均每年下沉专家632人次。

同时,市卫计委统一开发的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畅通全市各级医院间转院流程,于2015年8月1日启用至今已转诊4666例。2015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均达到90%以上,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率达到61.64%。

接下来,在继续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制和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同时,市卫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上级医学人才再下沉和健全差别化医保支付制度,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改革·总评

2016年4月19日,全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海宁市中心医院召开。省委书记夏宝龙说,这是一项“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民生工程,“基层医院得实惠、省市大医院加快转型”的双赢工程,“为浙江改革助力、为全国医改探路”的攻坚工程。这条路子选得准、行得通、走得稳,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继续走深、走远、走实,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

改革·手记

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整洁一新的病区环境,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在海宁市中心医院参观一圈后,很难想象这曾是一家乡镇规模的医院。

如果把这些看作医院的外壳,它的内在就是医生和技术,而“双下沉”的医生就是核心,因为有了他们,才有络绎不绝的病人。

“授人以鱼”,专家为基层医院带来了患者,还要“授人以渔”,把技术留下来,才能让基层医院真正留住患者。

对老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双下沉,两提升”,他们只知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是好。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刘鸿)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