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发起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协办的“2022花地文学榜”入围名单今日揭晓。该榜单由60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联合推出,包括年度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新锐文学六个文学门类榜单。六大门类将各产生一位年度作家(作品),并特设“年度致敬作家”。结果将在年度盛典活动前夕公布。
2022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榜单
(以入选作品作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安忆《小说六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将理论话题变得日常、亲切
这是作者在大学讲课稿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细化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别的阅读和评论小说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和阅读体会,以讲故事的方式引领读者去理解阅读和写作的机要,分享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位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小说理论体系,《小说六讲》正是她在小说理论体系上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她将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置于美学意义上进行阐释,探讨了如何诗意地表达生活经验。更难得的是,作者以小说家的口吻和逻辑将众多抽象的理论话题变得日常和亲切。
点评:贺绍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
许子东《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9月):
文体和思想自成一格
这是一部在文体和思想上都自成一格的小说史。讲好中国故事,读懂故事里的中国,或者说,通过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重新讲述世纪中国的故事,是本书作者作为一个读者、批评家、文学史家,乃至“说书人”,对20世纪小说史和叙事史研究的多重尝试与独特贡献。
他以罕见的文本细读洞见,编年梳理近百部(篇)小说经典及其语境和生态,在发现众多被遮蔽的局部和生动细节的基础上,呈现百年中国故事的坚实内核和宏大主题。
点评:伍方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李伟长《未被摧毁的生活》
(译林出版社2021年9月):
体贴式理解细致入微
以亲切的语调,细致入微的体贴式理解,讲述了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各类作家的生活与写作,并在生活与写作之间建立微妙的联系,呈现了文学评论的另一种姿态。
在他笔下,小说家和文本世界成为新的故事素材,它通达评论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最终秘密的理解,在本质上,那不是理论的认识,而是一种文学的智慧。
文本世界、作家生活、评论家的讲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新鲜的体验。
点评:刘复生(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杨庆祥《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现场的鲜活和青春的锐气
这是一本具有充分时代性的文学评论著作。
这首先体现在它敏锐的时代意识,及时地关注当前文学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包括科幻文学、“80后文学”、“新南方写作”等,因此它能够切中时代最前沿的文学和文化问题;其次是它代表了年轻一代学者的新的视野和方法,发出了属于这一代人的声音,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评判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正因此,它与新时代的精神文化有着高度契合,具有现场的鲜活和青春的锐气,也表现出勇于创新的胆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呈现出未来文学批评的一些品质,也预示着未来文学批评的一定方向。
点评:贺仲明(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主编)
吴晓东《文本的内外》
(商务印书馆2021年6月):
“示来者以轨辙”的方法论
在一个文学日渐边缘化、文学研究日渐裹足于偏狭立场的时代,作者一方面尊重文学的超越性价值,另一方面耐心地探访文学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生成其意义的过程。在上述看似对立的端点间持续进行对话与往返,这一视野与方法神完气足地灌注、运行于字里行间。
该著抽丝剥茧地呈现主体建构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以及审美形式的能动性。文化诗学与形式诗学的融通、“文本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文本化”的融通,足以抽绎出“示来者以轨辙”的方法论。
点评: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何平《批评的返场》
(译林出版社2021年12月):
为文学批评提供有益的审美信号
作者多年来坚守在当代文学批评一线,该著就是这些年来,他在文学现场观察和研究的结晶。其中既有微观的作家作品个案解析,又有宏观的现象和思潮研究,以点带面,察微知著,全方位多角度把控当下文学动态和趋势。
特别难能可贵的还有他在《花城》杂志主持的特色栏目“花城关注”文章结集,管中窥豹式地透析当代中国文学现场的隐秘动向,尤其是对文学新人新作的关注和推介,为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审美信号,成为近五年来当代文学批评重要的风向标。
点评: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学昕《中国当代小说八论》
(作家出版社2021年10月):
对八位作家的系统批评
聚焦八位持续写作了30年以上至今仍在勤奋笔耕的八位作家:莫言、贾平凹、阿来、格非、迟子建、苏童、麦家、余华。
以直击现实的文学批评情怀,发挥文学批评求真求实的本色,挥洒灵活包容变通的笔墨,对这八位作家的多个文本个案展开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和艺术阐述,达到对当代文学形态、特征的整体性把握,更让读者感受到了霞光满天的魅力。
点评:钟晓毅(广东省社科院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张定浩《无形之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
描述文学之物的无形与充盈
他从文学中看见物理。物服从于万有引力,同时又具有反作用力。这种重力关系,既是关于文学之物的,也是关于文学的精神性的。
其评论细致地揭示了世界的物性本质,并描述出文学之物的无形与充盈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学将世界之物从重力学制约中解放出来,让物从文本中释放出诗意光芒;另一方面,通过对物的关切、察看和哲理性的描述,又将文学从失重的悬浮状态挽回到生活世界和历史当中。
该著打开了一条写作新路径,在文学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关联。
点评:张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莉《小说风景》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重新解读百年中国故事
是关于百年小说美学风格的重新辨认,也是对百年中国故事的重新解读。
作者是中国小说世界里的“持微火者”,她目光敏锐犀利,又不乏女性的温柔与细腻,生动活泼的行文之下又暗含机锋。
这是能和读者凝聚“审美信任”的批评家,她的随笔体写作因娓娓道来、深具文体意识而别开生面、气质卓然,不仅引领读者重新寻找到了我们时代的小说读法,也使我们领略了文学批评本身的智性之光。
点评: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讲席教授)
敬文东《自我诗学》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真”与“诚”携手共进
该著诊治了百年新诗的文体问题。现代性让诗人的自我处于分裂状态而亟需缝合,新诗在充当黏合剂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自我诗学理应具有不同的样态,这是新诗的自我预先决定的现实。然而,真正具有现代性的现代诗人实在罕见。
在作者看来,作为一种味觉化语言,古汉语零距离舔舐万物,强调经验、主观,以“诚”为伦理;作为一种视觉化语言,现代汉语皈依“科学”,强调逻辑、客观,以“真”为伦理——汉语的视觉化与味觉化彼此杂糅,“真”与“诚”携手共进,或可走出新诗创造的关隘,构建出多样态的自我诗学,重回“见山是山”的境地。
点评:吴子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编审)
(来源:中访在线编辑部/记者:杜卉)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微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