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台 > 正文
作家梁晓声:文学让我知道人类怎样才会进步
2022年7月25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73岁的作家梁晓声,刚刚完成自己的最新、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父父子子》。回顾毕生文学创作,他说自己直到年近60岁才悟到,“经典作品(绝大多数为现实主义作品)都不约而同的,不仅写人在某种情况下是怎样的,还写出了人应该怎样的。正是通过文学作品不断强调人在现实中,到底应该怎样,人类才会进步。”今天,梁晓声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若论自己的创作生涯有什么转折点,梁晓声认为,2002年起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教,对自己创作的触动非常大。他在课堂上讲“中国的大学中文系底线就是评论,学中文必须具备评论的能力。”同时他也思考:文学评论有尺度吗?今天大家所说的经典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根据来确定的呢?进而他又去探寻人类与文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反复研读中外经典、回顾自己的创作,他得出结论“经典实际上是指作品的人文价值取向:那些经典的作品不约而同的,不仅写人在某种情况下是怎样的,还写出了人应该怎样的。而‘应该怎样’,就包含我们大家所说的做人要正直。”

身为教师的梁晓声经常跟学子们讲,毛虫化为蝴蝶是个痛苦漫长的过程,但是从蝴蝶再退回毛虫,过程就相对较短。“我们今天所遵循的一些做人基本原则,可能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而化来。但如果人类再退回到丛林法则,退到和动物差不多,很可能只要一两个世纪就可以了。”

文学当然也有娱乐功能,梁晓声并不否认这一点。“在特殊的年代,文学可以是投枪、是号角,但是和平建设时期它归于寻常态。”这寻常态就含有文艺让人们欣赏和娱乐的作用。梁晓声说,“但我们还是不要忘记文学艺术潜移默化的以文化人作用。”

文学的教化作用要借助阅读来实现。面对年轻人的文化休闲选择,梁晓声主张在有条件的时候还是尽量多读书。“现在人们家里最不缺的就是电插头,若是家里也不缺书架,好的家风、好的文化传统就能代代相传。”

北京的各级图书馆做得不错

梁晓声表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是“北京的各级图书馆做得不错”。比如,有些区在努力做到15分钟图书馆服务圈,有的则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他对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了中肯建议。“一个国度、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较高,首先来自这里的人的文明程度,第二来自每一个人对于好的文化有认同感。这两点能做到的话,北京就是我们全国14亿人都向往的首都了。”

(来源:中访在线编辑部/作者:李洋)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