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台 > 正文
精描生活现场 叩问灵魂之声
2022年1月8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组织专家评选和发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在出版界、作家圈、读书人群中影响越来越大。“名人堂·2021年度人文榜”之“十大作家”的盘点、评选也如期而至。2022年1月7日,“名人堂·2021年度人文榜”之“十大作家”名单揭晓:刘震云(河南)、马伯庸(内蒙古)、林白(广西)、于坚(云南)、罗伟章(四川)、东西(广西)、刘子超(北京)、胡学文(河北)、陈嘉映(北京)、刘擎(上海)(排名不分先后)。

从浅层的感性表象认识,抵达深刻细腻的文学表达,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丰富的心灵研磨,时间的积累,充分的耐心也必不可少。此次上榜的十位作家,都表现卓越。有的是创作力持续旺盛的文坛老将,有的是近些年开始用实力打动读者和评论家的新秀。他们分散在祖国的不同角落,从大河之北到长江以南。

刘震云用硬核笑话讲述朴素人生。“文学鬼才”马伯庸在时间的缝隙间闪转腾挪,回到历史中追赶十二时辰。诗人于坚咳珠唾玉,诗歌和散文左右开弓。作为一名诗人,于坚近年开启苏轼世界里的行走,创作出《在东坡那边:苏轼记》,用脚步和书写逼近一种超越性的诗性生命。

林白手持微火,卓有见地敲下独属于她的文字生存空间。胡学文从乡土出发,修补时间与白日梦,映照纯文学的光影声色。罗伟章将笔尖置于刃口,扎入深处的犁铧,凝练成对“大河小说”与个体叙事的“经纬”辩证。作家东西以冷静之言窥视世俗人生,拆解其荒诞与残酷,用一部长篇叩开推理和心理交汇的回响。

80后作家刘子超行走在边缘地带,发现世界真实的内核,用文学再现旅途,表达那些未经中文表达的世界经验。作家以特有的风格成名,学者以独到的见解立业。在媒介技术发达的时代,从事哲学研究的陈嘉映和刘擎,通过他们风格清朗的书写,将智慧之声、人文通识,从象牙塔中传达给大众,搭建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大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达到了专业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出圈”的效应,令人欣喜。

杜甫除了精于表现时代社会现实,还有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我们民族语言的贡献。文学评论家耿占春曾说,“杜甫的很多诗句已经进入了我们语言的血液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新鲜的诗意的创作性文学写作,有助于一个民族语言保持它的活力、高度的感知力。在此意义上,我们感谢那些在文学领域保持热情和真诚的写作者。他们在与历史、社会的互动中,敏感捕捉,妙笔生花,用文字的艺术,还原生活现场和生动的精神面貌,也让汉字的生命力更加活泼旺盛。

【评选规则】

鉴于作家评选的特性,为了评选更为独立、公正,选拔更精准、多元,在榜单评选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这样的评选程序:首先将2021年内在封面新闻宽窄频道以及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 " 栏目报道推荐过的优秀作家名单列出,然后将候选名单送至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文学评论家谢有顺3位专家评审手中,最终精心评选出“名人堂·2021年度十大作家”10人。

2021名人堂人文榜·年度十大作家(排名不分先后)

刘震云

对任何一个成名已久的作家,能长时间保持鲜活的创作力,都是不容易的。2021年,刘震云用一部长篇新作《一日三秋》再次向读者展现了他的艺术创新力。这部作品,将故土情愫、民间传统、人物命运,用一种魔幻的方式表达出来。刘震云近些年来的写作状态很稳,既延续自己一贯的特色优势,又能做到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从《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再到《一日三秋》,刘震云持续不断努力用文学的方式,传达什么叫真正的“幽默”。归根结底,幽默是一种对苦难进行解构的能力。

马伯庸

在讲故事方面,马伯庸称得上是一个奇才。他非常善于挖掘和捕捉历史的某个耐人寻味的真实细节,将之当成自己文学创作的灵感种子,以此重构故事,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马伯庸的作品,既有类型文学的可读性,又不乏纯文学的艺术性。在饱读中国传统经典获取精髓的同时,他还汲取了现代经典影视剧集的优点,将写作内容的节奏设置在有限的时间内,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等,从而产生出奇妙的艺术效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历史考据的严谨同时兼备。这也让他的多部作品受到影视界青睐,被改编成电影IP、热播电视剧。 2021年,热播剧《风起洛阳》,也再次将马伯庸推入公众视线。

林白

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林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林白一直活跃在文学现场,且保持了高质量的创作水准。2021年6月,林白沉潜八年的长篇新作《北流》,在《十月》杂志上发表。这是林白二十余年书写主题与世界观的总结性呈现。她把叙事重点放在1990年代之前的广西本地生活,用当代眼光重新回望传统、地方与个人经验。在结构与语言方式上将注、疏、笺、异辞的文本结构方式打乱线性时间叙事线索,“植物志”的诗歌表述方式,使得小说语言灵动而极富表现力。其中南方民间生活经验、女性成长记忆,都融汇在这部丰饶、磅礴的作品里。发表后以其强烈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激荡的叙事雄心引起广泛关注。

于坚

作为一名诗人,于坚一直在当代诗歌圈在场,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名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从20岁开始写作,如今已持续40年的于坚,艺术才华还不仅限于诗歌创作。除诗歌外,于坚的写作领域多元丰富。诗、小说、随笔、散文、摄影、纪录片,都是于坚擅长的表达方式。从2005年开始写作“坚记”系列文章,重返汉语写作中“文”的传统,尝试在文章中引入图像作品,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性的语言空间,使文章得到多角度的立体呈现。读他的《昆明记》《建水记》《巴黎记》等,跟着他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体会他语言的诗意。2021年他出版的散文作品《在东坡那边:苏轼记》更是达成一个现代文人追寻千古圣贤遗风的跨时空对话。

罗伟章

在四川作家群体中,在长篇小说的领地,罗伟章是表现突出的作家之一。从《声音史》和《寂静史》,到20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隐秘史》,罗伟章在写作上形成了自己的“声音”谱系。2021年,他在长篇小说《谁在敲门》中建构了一个复杂的艺术世界,人物众多、人际关系微妙复杂,铺展出栩栩如生的时代变迁场景图。罗伟章对中国“奇书体”小说的借鉴使用,让文本生发出即古老又新鲜的艺术气息。在决战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不少作家走出书斋,深入书写脱贫攻坚故事,以文学表现现实。但如何写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兼佳的作品,考验着作家的功力。罗伟章在这一领地,也有不俗成果斩获。

东西

把纯文学长篇小说写得非常好看,让读者有很强的阅读畅快感,是作家东西擅长的。在其2021年最新长篇小说《回响》(先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三期发表全文刊发,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中,他试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同时探究爱情和人性的本质。他采用了 " 奇数章写刑侦推理,偶数章写爱情心理 " 的叙事策略,用比较戏剧化的案例,对当代人隐秘而复杂的情感、心理样貌,作了尽心追溯和探寻。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在“如何处理当代经验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是 “直面现实的写作”,具有 “真正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品格和精神质地”。虽然是一部纯文学小说,但其采用的心理推理手段、戏剧化的故事设置,让小说有很高的可读性。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回响》写出了“真实眼泪的惊骇”,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深渊”。

东西,本名田代琳,曾以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惊艳中国文坛,是继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小说作家之后的重要作家之一。东西的写作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对心灵探索的着迷。

刘子超

写旅行的文字很多,刘子超作品的独特和卓越之处在于,他的旅行作品不仅仅是旅行文学。在他的文本里除了能看到远方的奇景,更能与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微妙的感受,深刻的思考相遇。

翻看《午夜降临前抵达》《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可以清晰感受到,旅行只是他观察体验世界的一个线索,贯穿全文的是他对相关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的熟练运用和转化。他将自己的感受、思考、脚踪,与之完美融合,形成了很棒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个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当下现实存在,在刘子超高超的穿针引线下,被缝合得天衣无缝。当下与历史交叉闪现,让此在与彼在,当下与过去相遇。

胡学文

在一个短视频的快资讯时代,我们还需不需要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有着怎样的存在“合法性”?2021年,胡学文用他耗时八年写就的、长达55万字的长篇小说《有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被评论家认为“捍卫了长篇小说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乡土乡村的书写甚多,作品众多,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文学画廊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生》主角,是一位历经苦难风雨而变得睿智坚韧的农村女性“祖奶”。在“祖奶”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的讲述中勾勒百年中国人的生命史,在历史和当下的联结中探讨我们恒常面对的问题:生死、情感。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民族寓言、家族史诗如群山连绵,胡学文偏向群山而去,以’有声’写’有生’,他为民族生活底部的、无名的’元气’赋形。”他还建议将本书和《活着》《白鹿原》《古船》,及莫言的一些作品做比较,以便在当代文学史的尺度里厘清《有生》的位置,明确胡学文和这个书写传统的关系,找到《有生》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贡献。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曾被改编为电影《一个勺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曾改为同名电影。

陈嘉映

为什么要做哲学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并且较难统一。陈嘉映的版本是:“我相信,一个哲学家之所以对哲学、对概念逻辑感兴趣,是因为有一个根一直连在他要解决的问题上,把它叫作生活态度的问题也好,灵魂的问题也好,随你。这是一件跟自己有关系的事情。做哲学就是仍然努力地保护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联系。说到底,还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嘛,就是人应当怎么生活。 ”

作为专业哲学研究者,陈嘉映翻译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读本》,是包括当下学人、普通读者走进两位高山的必经之路。陈嘉映撰写的哲学教材《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让无数学子受益。此外,他的哲学文章、思想随笔,被出版成书,被热爱智慧、思考的广大非哲学专业人士所热爱。比如《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说理》《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价值的理由》《走出唯一真理观》等哲学随笔著作。其中可以看出他对语言、艺术、科学、说理等概念所进行的深入思考,以及准确而优美的文本表达。

刘擎

刘擎善于结合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多重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演进,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登上语言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刘擎对辩题充满智慧的发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将学院里的学术知识、思想带入了公共讨论中,也让年轻人深深感叹哲学智慧的魅力,也让刘擎教授成为“出圈”的明星学者。他在“得到”app上的课程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刘擎出版的随笔作品也深受欢迎,比如《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他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将哲学的观念引入对剖析社会事件,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刘擎善于把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清晰明快、亲切友好、情义满满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的智识邀约。

(来源:中访在线编辑部/作者:李心月)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