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台 > 正文
作家杜阳林带着《惊蛰》来
2021年7月6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7月5日,四川作家杜阳林的最新长篇小说《惊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推出。7日,《惊蛰》首发暨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李敬泽、阿来、梁鸿鹰、孟繁华、贺绍俊、刘庆邦、陈福民、张学昕等20余位名家汇聚,从《惊蛰》开始,共同研讨作家作品对乡村与都市的书写,探索中国故事如何讲述当下的时代。

杜阳林与凌云青的命运交响

那是一代人的青春骊歌

在推出单行本之前,《惊蛰》就已经受到了中国文坛的关注。2020年12月10日,国内重要文学期刊《十月》总第354期出炉,封面上,两个重点推荐阅读篇目之一,就是《惊蛰》。2021年7月5日,《惊蛰》单行本出版,作为浙江文艺出版社下半年的重点出版物登陆文坛。

小说中,作者杜阳林将目光和故事,放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川北偏远的一个小乡村。通过主人公凌云青的个人奋斗故事透视了乡村中国的奋斗,并深入剖析了凌云青不惜一切代价地走向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内外动因。

小说的主人公凌云青,最终通过高考之路,离开观龙村,他的大姐采萍与小木匠,也因爱情而结合,奔赴城市打工,寻找新的机会……“凌云青们”的突围,经历了一番鲜血淋漓的攀越和求索,经历了自我和环境碰撞的剧痛和苦楚,经历了思维层次的进阶和升华,这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华年,壮怀与骊歌,像一枚小小的时代影像,能反射出时代和社会的风云聚散。

对于杜阳林塑造的“凌云青”,著名作家阿来看到了杜阳林本人的成长影像,他称之为“杜阳林的半自传小说”。对此,杜阳林表示:“坦率地讲,《惊蛰》中的凌云青,与我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重叠相关性。我幼时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于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以自身独有的眼光与深切的体验,将过往身边的人和事,糅合进情节,演绎成小说。”

凌云青的“青云直上”

现实中摁不住的时代脉动

从凌云青们的逆袭之路,读者能清楚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缩影。凌云青自学成才、努力上进同步的时光,应和着中国改革开放,重视人才与技术的宏博潮流。

孟繁华同样看出了小说的自叙传性质。但他认为,“写凌云青的成长史,一个乡村青年的命运史。但小说也超出了个人成长史,它同时也是1970-1980年代之交的中国乡村史。”孟繁华从凌云青和他的家庭,看到了阿Q、老通宝、祥林嫂、华老栓这些经典文学人物,而凌云青所遭逢的时代,也是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当杜阳林以云青的口吻讲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并不陌生。从这个角度评价《惊蛰》,我认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是一部有历史感的小说,因此也是一部正面的、励志的小说。”

的确,书写现实,是杜阳林笔下的闪光点。他写的“观龙村”,并非田园牧歌的清幽存在。小说以“凌永彬丧礼”开篇,在丧礼上,观龙村大部分人不知道引魂幡上写的什么,杜阳林是个眼如电笔如刀的写作者,他看到了贫穷的可怕——物质贫穷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贫瘠与干涸,才更叫人揪心。

杜阳林没有选择“诗化柔美的乡村叙事”,他以冷静到底的目光,穿透重重迷雾,打捞岁月深处的“观龙村”,并以清醒克制的笔调,勾勒出人们艰苦生存的真实境遇。面对善与恶,杜阳林的文字没有矫饰,没有美化,没有回避。

山川不知兴没兴

反正阿来孟繁华曹元勇“惊”了

小说的题记有这样的话:“惊蛰天,春雷起,僵虫惊,山川兴,万物乃复生。”杜阳林透露,“惊蛰”是他偏爱的节气,“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节气。我以'惊蛰'为题,是想传达一种'叩响与苏醒'之感,当然,除了是万物生灵之醒,更有人们'思维苏醒'的寓意。”

事实证明,杜阳林做到了。著名出版人曹元勇不止一次在朋友圈分享这部小说,第一次的读后感是:“一部难得的回望1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艰难岁月长篇小说,趁着夜深人静一口气读完,由衷感叹它的扎实和感染力。”第二次再读,曹元勇直言:“没有桃花源、没有虚妄的理念,唯有自苦难、挫折、痛苦中顽强升华的个体生命和心之醒悟。”

评论家孟繁华为小说特别撰写评论《这未必是最好的路,但我们别无选择》,他点赞:“这是一个时代环境的写照,作者对这个时代怀有的情感、希望和巨大冲动跃然纸上一览无余。”孟繁华甚至开始憧憬《惊蛰》之后,“或许,杜阳林写完《惊蛰》之后还会写春分、立夏以至于春华秋实,他不是用理性而是用文学的方式给我们以新的惊喜。如果是这样,我们将热切期待着。”

著名作家阿来用两天时间翻阅了《惊蛰》,他说这是杜阳林继上一部长篇小说《步步为营》之后给他的又一个惊喜。“很多乡村题材的小说书写总是在忆苦思甜,但这个作者没有,他用很端正地态度,以半自传的形式,书写了自己的少年成长史。”阿来强调,该小说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落入乡村题材的窠臼。“小说里面还有很好的是,很多他亲历的东西,他从中挣脱,体现出一种自我救赎,记忆也是遗忘。”众所周知,阿来对语言有相当的信仰,他一直觉得一部小说好不好,语言是关键。“杜阳林的叙事功底是很好的,我想这也得益于他曾经当过记者的经历。长篇小说最难的,就在于很多人描写细节,写着写着主线就不在了。而杜阳林凭借他的'记者'功夫,能把得住!把得住大的枝干,然后生血长肉,细节丰满,主线明晰。”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文坛一个后起的非职业作家,杜阳林的坚持与勤奋一直是为阿来赞赏的,《惊蛰》的诞生,阿来认为就是笔耕不辍结的果,“除了小说,他还在不断尝试散文写作。我很少对别人的创作有所期望,但杜阳林对待文学的态度和眼见的进步,让我不得不对他有所关注。”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汪涵)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